ICE Power功放新技術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07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ICE Power模塊是丹麥Henrik Technical大學的Karsten Neilsen博士從1980年代開始在B&O的財力支持下研發的,是一種高效率的功率模塊(ICE是Intelligent聰明、Compact小型與Efficient高效的縮寫)。它的應用范圍很廣,從Hi End音響設備到汽車音響、迷你組合全都可以使用,不過質量等級不同。
PWM類的ICE Power應用的是D類放大器的原理——注意,這個D并非Digital(數字)的縮寫,也就是說它并不是數字式放大器,仍然歸于模擬范疇(其實按照我們通常將功放劃分為甲類、乙類的習慣,也許將其稱作丁類放大更為貼切)。
在此對D類放大器的原理做一簡單描述:輸入的數字音頻格式信號通過PWM調制成為幅度不變、寬度變化的脈沖信號,經晶體管放大和高速整流,再通過低通濾波器濾除高頻成分、平滑處理后回復為音頻信號饋送揚聲器放音。這種電路最大優點是功耗極小,效率可達90%以上(通常甲乙類功放的效率在50%左右,純甲類功放甚至低于20%)。但從HIFI角度看,其保真度較低,線性度甚至比乙類功放更差:由于工作原理關系,會引進高頻開關的干擾造成噪聲;大幅度的高頻脈沖,很難做到上升和下降沿的陡度,方波變形會引入新的失真;而在信號數字采樣和量化過程中,還會引進模擬信號中沒有的折混失真和量化噪聲。
ICE Power的數碼放大器技術則是基于PAM方式(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脈波振幅調變),解決了采用PWM技術的D類放大器容易出現的鋸齒波失真等缺點,能實現更精確、低失真的數碼功率轉換,同時保持了體積小、發熱低、功率大的優勢。網上搜索的結果表明,Jeff Rowland的302/201/501等兩聲道后級、Concerto合并機、PS Audio的GCA系列后級、B&W PV1主動式超低音、Rotel的七聲道后級、丹麥Acoustic Reality的eAR系列大功率后級等等,都使用了ICE Power模塊,而且這個名單正在繼續擴充之中。從現有產品的評論看,ICE Power模塊的優秀音質已獲廣泛認可。
這樣看來,因為PAM類的ICE功放是脈沖信號放大,而不是模擬信號放大,所以馬馬虎虎可以稱為數字功放了。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