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廣播系統的發展歷程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24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公共廣播是在有限的范圍內為公眾服務的廣播。在常規情況下,公共廣播信號通過布設在廣播服務區內的廣播線路傳輸,是一種單向的(下傳的)有線廣播。通常設置在社區、機關、部隊、企業、學校、大廈、超市及各種場館之內,用于發布新聞和內部信息、發布作息信號、提供背景音樂以及用于尋呼和強行插入災害性事故緊急廣播等等。因而成為城鄉及現代都市中各種公共場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信在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中,世貿大廈倒塌之前,其公共廣播系統必定在拯救生命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公共廣播系統的歷史其實很悠久,太遠的我們就不談了,就拿近代來說吧,改革開放以前,公共廣播系統已廣泛存在于我國大陸廣大農村和部隊、機關、學校以及工廠、企業之中,主要用于轉播中央及各級政府的新聞、發布通知及作息信號。
在農村中,最典型的就是由公社廣播站管理的公共廣播系統,各家各戶的"話匣子"就是這些系統的終端;在部隊、城鎮中,各種單位都有廣播室,到處都掛有揚聲號角。可以說整個中國大陸,幾乎沒有一個單位是沒有公共廣播系統的,其普及的程度堪稱世界第一。這對于教育群眾、動員群眾、發布政令和發動、組織群眾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建立起如此眾多的公共廣播網,這是一項十分偉大的工程,不僅投資是巨大的,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極大地推動著國內電信、電聲工業的發展。
由于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改革開放前星羅棋布地散布于中國大陸的公共廣播系統,基本上都屬最簡單的系統,它們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成一個全國性的十分龐大的下傳網絡。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功能卻十分有限,主要是全網統一選通的語音廣播。廣播設備講求簡單、節約、實用。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就公共廣播而言,無論從國內或國際上來說,情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 由于現代信息的渠道很多,公共廣播網用于發布一般新聞和政令的功能,已逐漸淡化(特別在城鎮地區);簡單的、集中的、統一的、追求共性的公共廣播網,逐漸為個性化、多樣化和多功能化的獨立系統所取代。
2、 系統的質量指標有了規范和新的追求,要求比過去有了極大的提高。簡單地說,以前的公共廣播只要求"話匣子"發出來的聲音能聽得見(能分辨它說些什么)就可以了,再無其他量化的規范。現在對于系統的信噪比、功率、頻響、失真等都有了標準。最近國家強化了電子、電器等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為保障使用安全和必要的電磁兼容特性,作為質量指標的一項最新要求,公共廣播系統的主要設備必須通過 3C 認證。這種情況值得引起業內人士關注。
3、 每一個新的或舊的單位都需要有自己的公共廣播系統這一格局沒有變,而且像緊急廣播這樣的系統,則甚至屬于指令性的必須建立的系統。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進步,舊的系統需要更新、新的系統有待建立。
4、 系統最小化
同以前那些最簡單的系統相比較,"最小系統"主要是增加了分區環節、定時控制環節、警報環節和與消防中心聯動的接口。平時,系統在可編程定時器的管理下自動運行,根據預先編定的程序定時啟閉有關環節的電源,自動播放背景音樂,并按時播放作息時間正點鐘聲信號。當消防中心向系統發出警報時,通過聯動接口強行啟動有關環節(無論其處于何種程序狀態);同時強行插入緊急廣播(包括處于關閉狀態的廣播區)。"最小系統"不但方便而且實用。
5、 典型系統
上面提到的"最小系統"其實不是最完善的系統,它主要有兩點不足。其一是不能實現"分區強插",其二是缺少必要的可靠性保障。所謂"分區強插",是指當有必要在正常程序之外插入緊急廣播(包括尋呼)時,可以選擇某些有關的分區進行"強插"而不干擾無關分區的正常運行。"火警"是一種最典型的例子。當火災處于初發階段時,我們只須對火災區及容易受到影響的鄰區發布警報,而不應驚動其他無關區域,以免事故擴大化。至于可靠性問題,主要是考慮到現階段大功率電子設備(本系統的功率放大器)以及電網的可靠性還不能令人放心,有必要設置能自動投入的備份環節,以保障系統能夠不間斷地運行。另外對于室外廣播線路還應有防雷設施。同最小系統相比,典型系統增加了報警矩陣、分區強插、分區尋呼、電話接口以及主/備功放切換、應急電源、避雷器等環節,系統的連接也作了相應的調整。
6、 矩陣系統
如需要同時在不同廣播分區中播放不同的節目,應使用矩陣系統。矩陣系統可以通過矩陣分區器分配到不同的廣播分區中去。這些節目源可以同時或不同時廣播,由可編程定時器根據預先編定的程序自動運行,也可以隨時人工手動干預。
公共廣播系統的發展趨勢
技術在不斷進步,市場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公共廣播技術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智能化和網絡化兩個方面。
1、 智能化
所謂智能化是指計算機化,實際上是要求把整個公共廣播系統全盤置于計算機管理之下。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常規公共廣播系統的許多環節先后都納入了計算機管理,主要是用單片機管理。但直到上世紀末,把整個公共廣播系統全盤置于計算機管理之下的產品基本上還沒有出現。從2000年起,各種計算機管理的公共廣播系統才被陸續推出市場。
絕大多數智能化公共廣播系統都是把系統置于一臺通用的 PC 機的管理之下,由通用的鍵盤操控。系統中的其他環節仍然是常規的,只是添加了計算機接口。另一些更為專業化的系列,則是由一臺專用的主機(當然,也應是一臺計算機)虛擬了系統中除功放以外的所有環節(包括音源播放環節),直接在主機屏幕上操控。它與常規系統的主要差別是:體積小、集成度很高,包容了常規系列中的分區、定時、告警、強插、尋呼、電話、監聽、語音文件固化、CD播放等功能;功能比常規系統更靈活和更完善。
2、 網絡化
現代智能建筑內部要求建立數據網、視頻網和聲頻網。公共廣播網絡化把傳統的公共廣播網變成一個數據網,把播發終端、點播終端、音源采集/尋呼終端、遠程控制終端等各種終端聯網起來,這樣不但安裝、操控起來方便靈活還能在不同地方資源共享。
常用公共廣播系統的功能
公共廣播系統簡稱PA系統(Public Address)廣泛用于車站、機場、賓館、商廈、醫院和各類大廈提供背景音樂和廣播節目,近幾年來公共廣播系統又兼作緊急廣播。它的主要用途是業務宣傳和時事政策廣播、播送背景音樂和廣播公共尋呼、火災事故和突發事故的緊急廣播。
現今的公共廣播集播放背景音樂,宣傳、尋呼廣播和火災事故的緊急廣播為一體。這是一種通用性很強的廣播系統,這種通用公共廣播系統必須具備以下各項功能和技術要求:
1、播放背景音樂和播放尋呼
背景音樂簡稱BGM(Back Ground Music),它的作用是掩蓋公共場所的環境噪聲,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背景音樂平均聲壓在60至70db左右。
在背景音樂中播放尋呼廣播時,應設有叮咚或鐘聲等提示音,以提醒公眾注意。
2、緊急廣播
過去緊急廣播系統與火災報警系統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獨立系統,但后來發現由于緊急廣播系統長期不用使其可靠性大成問題往往平時試驗時沒有問題,但在正式使用時便成了啞巴,因此現在都把火災報警系統與背景音樂系統集成在一起,組成通用性很強的公共廣播系統。
3、優先廣播權功能
發生火災時,消防廣播信號具有最高級的優先廣播權,即利用消防廣播信號可自動中斷背景音樂和尋呼找人等廣播。
4、選區廣播功能
當大樓發生火災報警時,為了防止混亂,只向火災區及其相鄰的區域廣播,指揮撤離和組織求救等事宜。這種選區功能應有自動選區和人工選區兩種,確保可靠的執行指令。
5、強制切換功能
播放背景音樂時各揚聲器負載的輸入狀態通常各不相同,有的處于小音量狀態。有的處于關閉狀態,但在緊急廣播時,各揚聲器的輸入狀態都將轉為最大全音量狀態,即通過遙控指令進行音量強制切換。
6、消防值班室必須具備有緊急廣播控制臺,此分控臺應能遙控公共廣播系統的開機、關機。分控制臺話筒具有優先播放權,分控具有強切換權和選區廣播權等.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