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下的公安視頻深度應用模式探討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唐人 2016-05-19 10:44:11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摘要】隨著國家部委接連發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
《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安機關視頻圖像信息應用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各地公安機關展開了對如何構建基于公安工作的社會立體化防控體系的大討論。本文通過對政策文件的淺析,結合公安實戰工作,設計并探討了一套基于視頻實戰應用為主體的公安機關社會立體化防控實戰應用體系。
一、政策解讀
2015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其中《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五張網”的建設。
n 加強社會面治安防控網建設
n 加強重點行業治安防控網建設
n 加強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治安防控網建設
n 加強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安全防控網建設
n 加強信息網絡防控網建設
通過對《意見》的解讀,不難看出,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需要多單位、多部門聯合,結合城市發展體系,科學合理的建立一套聯動體系,平時各自經營,戰時統一指揮,聯勤聯動。
作為維護社會治安,打擊違法犯罪的一線隊伍,公安機關在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公安實踐過程中,把視頻作為首要線索,排查疑點,更成為必不可少的手段,為此,公安部針對公安視頻實戰應用提出了進一步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安機關視頻圖像信息應用工作的意見》。
公安部《意見》指出,針對反恐維穩,要借助視頻力量,對重點管控目標做到“行知去向、動知軌跡”;針對治安防控,要做到“監巡對接、雙向互動”;而針對偵查破案,則提出“視圖線索與其它線索整合”;針對指揮調度,則要求“一體化展示、可視化指揮、扁平化調度”。
從公安部提出的指導意見以及公安機關實戰工作任務總結來看,構建基于社會立體化防控體系的公安視頻實戰應用 ,可歸納為“多手段綜合應用,多警種聯勤聯動,打防管控建融合統一 ”,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平安社會而服務。
二、多手段綜合應用
以治安、刑偵、反恐三大警種視頻實戰應用工作為例,可總結為“常態化巡防手段”、“專業化偵查手段”、“戰術化處突手段”。
治安防控是預防犯罪,降低犯罪危害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公安機關重要任務之一。基層派出所,治安大隊作為治安防控的主體責任單位,肩負著掃黃打非、治安巡邏、處置聚眾鬧事、外來人口管理等諸多繁雜工作,時常也會遇到查案少線索,反向被誣告等無奈情況。為了有效解放警力,維護警員合法權益,基層民警總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常態化巡防手段。
1)黃賭毒秘拍取證,長久以來,黃賭毒涉案場所都很隱蔽,且犯罪嫌疑人一旦有所警覺,會立即撤離,警方很難取證,為此,警方總結出采用蹲點守候,秘密安裝秘拍設備取證的方式,以便及時發現并實施抓捕;
2)娛樂場所遠程治安監控,娛樂場所是酒后鬧事、打架斗毆的高發區,為了有效遏制此類事件發生,及時獲取鬧事現場信息,警方要求此類場所出入口的監控探頭必須連接到警方監控中心;
3)現場出警遠程督導,對于重大案事件處置,往往是由現場處置人員與后方指揮人員協同完成,為了實現指令的上傳下達,出勤民警會佩戴執法記錄儀、警務通,借助此類音視頻同傳設備,將現場情況及時反饋給后方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根據現場傳回的信息準確下達指令;
4)臨時場所無線布控,警方經常會對某些案件高發區進行臨時布控,如果現場恰巧沒有監控探頭時,就不得不24小時派專人蹲守,往往一蹲就是幾天,而通過在現場秘密安裝無線攝像機,就可以有效彌補警力不足的情況,實現人員蹲守與探頭監控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蹲守效率;
5)城中村人口管控,城中村屬外來人口聚集區,往往也是犯罪嫌疑人聚集區,為此,很多地方都開展了城中村治安改造建設,要求入住人員一人一卡,并在村口、重要道路口架設監控探頭,實現對進出村人員、進出樓門口人員的實時監控管理,而創新應用的二維碼管理機制,則使得民警無需入戶,便可知道本戶人家的基本情況;
6)民警執法記錄維權等手段,現在很多惡意襲警事件時有發生,而警員由于缺乏有效的取證依據,容易導致民警被惡意投訴、毆打等事件的發生,為此,執法記錄儀就成了民警維權的有效利器;
偵查辦案,是公安機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級公安機關考核重點,作為刑偵辦案的又一技術手段,視頻偵查技戰法已成為各地警方辦案利器。
1)銀行監控取證,通過銀行ATM提款機以及室內外監控,對取款過程全程記錄,結合取款記錄,有效采集犯罪活動。
2)車輛軌跡跟蹤,借助公路交通卡口、電警設備,對來往車輛進行身份識別,軌跡刻畫;
3)街面線索排查,借助街面探頭,各類離線視頻采集設備,對案發現場及涉案場所進行摸排,從而挖掘出目標線索。
4)人員身份查驗,依托移動警務通,巡邏民警可以對過往可疑人員進行身份查驗,而遍布機場、車站的人臉識別及身份證刷卡儀,則可以實現人臉與身份證信息的綁定識別。
恐怖勢力活動猖獗,社會危害性極大,同時社會也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各種應急突發事件頻發,維穩處突工作面臨巨大壓力,如何盡可能的提早發現可疑端倪,及時制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是擺在反恐一線民警的一道難題。為此,借助各種情報手段,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成了反恐的重點工作。借助視頻手段獲取情報,及時發現并反饋可疑線索,已被廣泛應用。
1)重點部位秘密布控,對重點安保部位實行明裝及安裝監控探頭;
2)車輛軌跡跟蹤,借助公路交通卡口、電警設備,對來往車輛進行身份識別,軌跡刻畫;
3)機場車站人物同檢,借助架設在機場、地鐵站、火車站等重點部位進出口的監控探頭、人臉識別儀、X光安檢儀,對入站人員及行李進行檢測、關聯;
4)人員身份查驗,依托移動警務通,巡邏民警可以對過往可疑人員進行身份查驗,而遍布機場、車站的人臉識別及身份證刷卡儀,則可以實現人臉與身份證信息的綁定識別;
三、多警種聯勤聯動
多個作戰單元配合,一體化作戰指揮,最早應用于部隊作戰,以及綜合火力打擊,相對于單一作戰單元,綜合作戰單元可以有效聯動、一點布控、全網打擊,大大提升了整體作戰攻擊能力以及防御能力,被廣泛應用于軍隊。
近幾年,隨著犯罪手段的多樣化,隱蔽化,靠單一警種破案難度不斷加大,為此,偵查部門提出“協同作戰,聯勤聯動”的辦案口號,整合各警種,多部門的力量聯合偵辦大要案。
可視化指揮調度體系的建立是公安機關聯勤聯動應用的典型,借助視頻、語音、GPS等數據融合,指揮中心坐鎮中央,便知一線出警情況,及時調撥警力,有效通知現場民警,同時協調相關部門聯合處置。
如果說可視化指揮調度是“看得見”的聯勤聯動應用,那基于視圖線索大情報的應用則是數字化的“聯勤聯動”。警方辦案尤其講究證據,如何做到證據可靠,則需要辦案民警搜集大量有關線索,經過碰撞、關聯、排查,最終挖掘出有價值線索。視頻監控作為典型的大數據應用,由于其特殊格式,導致很難快速有效的發揮作用,隨著近些年技術的不斷創新,一些結構化分析技術的出現使得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視圖數據逐步實現了結構化提取,這為大數據應用提供了有效數據,基于視頻大數據的警務應用模式應運而生。
四、打防管控建融合
“打、防、管、控、建”是公安機關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視頻實戰應用也一直圍繞著這五個主題不斷成長。
“打”,圍繞著打擊犯罪提出的技戰法數不勝數,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證據固定,多以現場拍照,錄像取證為主;一類是線索挖掘,借助分析工具,實現對有價值線索的深度分析;一類是執法記錄,借助執法記錄儀一類的工具,及時有效獲取現場處置情況。
“防”,側重于威懾犯罪、及時預警、監巡對接三個層面,包括樹立監控警示牌進行威懾,借助智能分析技術,對重點部位可疑行為及時預警,借助可視化指揮技術,實現現場警力與后方指揮中心無縫配合。
“管、控”,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稽查布控技術等實現對人員及車輛的有效識別,達到對重點管控目標的軌跡跟蹤。
“建”,分為科學布建和相關技術部門的建設,圍繞著平安城市展開的視頻監控建設歷經了十余年的發展,監控探頭已遍布城區各個角落,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規范,導致某些地區探頭數量過密,而有些地區不足,或者安裝角度不符合要求……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監控應用能力的下降,為此,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來逐步完善平安城市監控系統建設。
高科技只能算作補充手段來使用,真正能體現戰斗力的關鍵還是在于“人”,為此,加強視偵隊伍建設,不斷總結經驗,明確獎勵機制,是今后一段時間公安機關提升視頻實戰能力的重要工作。
五、應用模式總結
隨著公安機關各部門“協同作戰”應用模式的不斷成熟、推廣,各部門信息壁壘的不斷打通,未來的公安社會立體化防控體系工作將由單一手段,數據應用向著多手段,多數據綜合應用轉型,以視頻線索為“牽引”的合成作戰模式可能會成為主流。
海康威視作為國內公共安全建設的主要參與單位,一直努力通過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樹立行業標準,來不斷提升社會立體化防控體系的技防水平。近些年,隨著海康人的不斷努力,海康威視公安行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產品體系,除了傳統的SMART監控探頭、交通卡口電警、高空瞭望云臺、移動警用裝備、云存儲、監控大屏等從前端到后端的一體化技防設備外,還創新研發了很多產品,比如能同時支持160路1080P高清視頻的智能結構化分析服務器,嵌入高清透霧算法的透霧攝像機,防爆防腐的“鋼鐵戰士”…… 這些產品涵蓋了從高空到地面,從陸地到水面,從白天到黑夜,從固定到移動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張全天候,立體化技防防控網,為警方立體化治安防控網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評論comment